長沙馬王堆
馬王堆位于長沙市東郊瀏陽河西岸、長瀏公路北側,距市中心約4公里,屬長沙市芙蓉區馬王堆鄉(原屬東屯渡鄉)。原為河灣平地中隆起的一個大土堆,據地方志記載為五代時期楚王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馬王堆。堆上東西又各突起土冢一個,其間相距20余米。兩冢頂部平圓,底部相連,形似馬鞍,故也有人稱其為馬鞍堆。 據出土的“長沙丞相”、“大侯之印”、“利蒼”三顆印章,證明是漢初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族的墓地。這三座古墓規模巨大,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徑30米左右。1972-1974年相繼發掘,其墓葬結構非常宏偉復雜,其中一、三號墓棺槨葬具保存完好。根據漆器款識、封泥、印章等推斷,一號墓為利蒼之妻,二號墓為利蒼本人,三號墓則是利蒼之子,三座墓葬的時間相距約20多年。一號墓由墓頂至槨室深達20米。槨室構筑在墓坑底部,由三。ㄍ鈽、中槨、內。、三棺(外棺、中棺、內棺),以及墊木所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約1萬余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達60-130厘米。棺內出土了一具保存 2100多年的完整女尸(利蒼的妻子辛追),尸體長154厘米,外形完整,全身潤澤柔軟,部分毛發尚存,部分關節可以彎動,許多軟組織比較豐滿,柔潤而有彈性。古尸內臟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對位置基本正常。這是世界上已發現的保存時間最長的一具濕尸。
長沙吳王墓
長沙吳王墓在長沙城北。舊府志載;“在北門外祀漢長沙王吳芮。今此門外大道旁菜園內有極小之即綁其地”。吳芮,秦時被封為番陽令(即后之鄱陽,今之波陽)。楚王項羽封吳為衡山王,劉邦即位,將臨江改長沙,加封他為長沙王。吳芮在位時,為政以德,很得民心。死后臣民為他舉行隆重葬禮。傳說吳王墓高22米,墓旁立一祀廟,叫吳王廟。但漢末孫權在江南建立吳國,為了要建其父長沙太守孫堅之廟,而將吳芮墓挖開,取其中木料,所以吳王墓、廟存在壽命很短。但吳王墓遺址流傳至今,大概是人們追念其功德所至。
長沙金盆嶺九號晉墓
長沙金盆嶺九號晉墓,在市南郊,是一座平面近似凸字形的磚室墓,墓壁向外弧出,甬道位于長壁的一側稍偏,一端的墓室形狀比較特殊,規模并不大,墓室長3.94米,中間最寬處3.06米,兩端寬2.85米。墓壁用青磚結砌,先平砌三層,再樹立砌一層,重復四次后起夯,穹窿頂已塌。有的磚一側印有“永寧二年五月十日作”的篆字。墓內金屬器皿已被盜一空,僅存隨葬的青瓷器。各式瓷俑環列墓的四周,少數置于墓中,計有31件。此外,還有車、羊圈、倉、壺等青瓷器,胎質灰白細致,火候頗高。青釉多已脫落。青瓷器雖高僅20厘米左右,但形態逼真,服飾隨身份的不同而各異,神態也因等級不一而有別。這批青瓷傭中的騎馬俑和馬俑均鞍具齊全,馬前有“當胸”,有三件馬鞍,左側靠前橋處有三角狀的馬蹬,這是我國內地目前見到的最旱的馬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