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沿江路贛江與撫河故道交匯處與黃鶴樓、岳陽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1991年被國家旅游局列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提名單位;2001年1月被國家旅游局授予首批“國家AAAA級旅游區(點)”稱號,2004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重建后的滕王閣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處重要的旅游景點。
“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騰王閣,屢毀屢建達二十八次之多。新落成的騰王閣,較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建筑更嵯峨雄壯,充分表現“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氣勢。投資建造了“馬當神”號豪華游艇供游客暢游贛江;建造了滕王閣賓館、貴賓宴會廳、仿古展演廳、名人字畫廳等。登樓眺望,南昌景致盡收眼底。

景德鎮古陶瓷博覽區,坐落在西市區蟠龍崗,占地面積 83公頃。博覽區是易地集中保護古代工業,民俗建筑的成功范例,以實物形式生動地再現了十五, 十六世紀瓷都景德鎮的歷史風貌。 博覽區共分古窯瓷廠,明清民間建筑和陶瓷歷史博物館三部分。 古窯瓷廠為古陶瓷制作區,生動地再現了景德鎮古代陶瓷制作工藝的全過程。這里有6 間古胚房,為珍貴的中國古代工業建筑實例。每組胚坊似封閉的三和院或四合院,由三棟四棟向院內敞開的建筑組成。呸房內,工人們以傳統的手工制瓷工藝操作,妙手神工讓游人驚嘆不已。廠內還有一座古樸高大的名式鎮窯。此窯以松柴為燃料。窯長18米,成直躺的鵝蛋形,前大后小,尾部砌筑高約21米的薄壁煙煙囪。這是古代建筑工匠巧妙利用曲木重心和彎曲外型立筑架梁的結果,可謂匠心獨具,也是我國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觀! √沾蓺v史博物館陳列了大量景德鎮歷代古瓷精品等歷史文物。明清建筑由一系列祠堂,閭們,民居,街道和店鋪構成,布局合理,風格獨特,或古樸粗纊,或幽雅宜人。
江西廬山
廬山,又稱匡山或匡廬,隸屬于江西省九江市。位于九江市南36公里處,北靠長江,南傍鄱陽湖。南北長約25公里,東西寬約20公里。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云中山城牯嶺鎮海拔約1167米。 廬山雄奇秀拔,云霧繚繞,山中多飛泉瀑布和奇洞怪石,名勝古跡遍布,夏天氣候涼爽宜人,是我國著名的旅游風景區和避暑療養勝地,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古人云“匡廬奇秀甲天下”,自司馬遷將廬山載入《史記》后,歷代詩人墨客相繼慕名而來,陶淵明、謝靈運、李白等1500余位詩人相繼登山,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名篇佳作。蘇軾所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形象描繪了廬山的景色,
成為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

龍虎山位于江西省鷹潭市郊西南20公里處,原名云錦山。東漢中葉,道教創始張陵(亦稱第一代天師)在此煉丹,“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龍虎山因而也成為中國道教發祥地。自張陵以后,道教天師在這里承襲了63代,歷1900年,是我國一姓嗣教時間最長的道教,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張(張天師)之稱。歷來被尊稱為“道教祖庭”、“百神授職之所”的大上清宮,始建于東漢,為祖天師張道陵修道之所。龍虎山建有91座道宮,81座道觀,50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這些宮、觀、院多已不存,但規模宏大的上清宮部分建筑和歷代天師起居之所的“嗣漢天師府”至今尚存。
江西井岡山
井岡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東邊江西泰和、遂川兩縣,南鄰湖南 炎陵縣,西靠湖南茶陵縣,北接江西永新縣,是江西省西南的門戶。解放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于1950年在茨坪設立了井岡山特別區,1959年成立省轄井岡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設縣,1984年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2000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將原井岡山市與原寧岡縣合并組建新的井岡山市。全市現轄21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4.8萬余人,總面積為1308.58平方公里。 這里有很多的革命人文景觀,是土地革命初期中國工農紅軍革命遺址最集中的地方。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居舊址有幾十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處。 井岡山的自然景觀同樣令人嘆為觀止。景區內峰巒疊嶂,峪壑幽深,溪流澄碧,林木蓊郁。主要景觀的類型有:峰巒、山石、瀑布、溶洞、氣象、高山田園風光、次原始森林和珍稀動植物、溫泉等八類。具有雄、險、秀、幽、奇"的特色?梢源嘿p杜鵑、夏觀云海,秋眺秀色,冬看雪景。尤以雄險的山勢、奇特的飛瀑、磅礴的云海、瑰麗的日出、爛漫的杜鵑花而蜚聲中外。一個融革命傳統教育與風景旅游攬勝為一體的新型旅游區已經形成。

婺源是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它位于江西省東北部,與安徽、浙江兩省交界,剛巧處于黃山、廬山、三清山和景德鎮旅游金三角區域。婺源縣建于唐朝開元28年(公元740年),境內林木蔥郁、峰巒聳立,水流潺潺,奇峰、怪石、驛道、古樹、茶亭、廊橋及多個生態保護小區構成了婺源美麗的自然景觀。靈巖國家森林公園內有三十多個溶洞,這一帶自唐宋以來就是游覽名勝,各個溶洞內留有古代名人的刻墨二千多處,公園內的鴛鴦湖棲有上千對鴛鴦。婺源不僅自然風光秀美,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古有“書鄉”的美稱,從宋代以來,婺源出了文學家朱弁、理學家朱熹、纂刻家何震、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等文化名人。婺源是我國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間處處掩映著飛檐翹角的民居,其中汪口俞氏宗祠氣勢雄偉、工藝精巧,被專家譽為“藝術寶庫”;紫陽古街上保留著朱熹祖居;建于隋代的詹氏一世祖墓每年都吸引著上百萬的臺灣詹氏后裔前來觀光、祭祖。靈巖古洞群、古樹名木、明清建筑及古文化,是婺源風景的四大特色,要想仔細品味這些景觀,最好是徒步在婺源旅行。在青山綠水中,不經意路過的一棵古樹、一株老藤、一段斷壁、一眼深井可能都蘊含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對于游歷過名城的海濱和名山大川的游客來說,來婺源旅游會感受到別一種寧靜清悠的享受。

三清山坐落于江西上饒東北部。素有“天下第一仙峰,世上無雙福地”之殊譽。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因玉京、玉華、玉虛三座山峰如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列坐群山之巔,故名。三清山經歷了14億年的地質變化運動,風雨滄桑,形成了舉世無雙的花崗巖峰林地貌,“奇峰怪石、古樹名花、流泉飛瀑、云海霧濤”并稱自然四絕。三清山以自然山岳風光稱絕,以道教人文景觀為特色,已開發的奇峰有48座,怪石有52處,景物景觀500余處。1988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總面積229平方公里,最高峰玉京峰海1816.9米。1997年8月美國國家公園基金會主席保羅等訪華團慕名來三清山考察后驚嘆道:“三清山是世界上為數極少的精品之一,是全人類的瑰寶”。三清山為歷代道家修煉場所,自晉朝葛洪開山以后,便漸為信奉道學的名家所向往。唐僖宗時(873-888年)信州太守王鑒奉旨撫民,到達三清山北麓,見到此山風光秀麗,景色清幽,卸任后即攜家歸隱在此。到宋朝時,其后裔王霖捐資興建道觀,三清山開始成為道家洞天福地。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王霖后裔王祜對三清山進行大規模的重建,并請全真道士詹碧云協助其事, 三清山風景名勝區內資源豐富,景點眾多,景觀布局“東險、西奇、南絕、北秀”。我國著名散文家秦牧贊之為“云霧的家鄉,松石的畫廊”,著名風景名勝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朱暢中高度贊頌三清山“看罷三清和黃岳,三清定將勝黃岳”。歷代名臣名家王安石、朱熹、蘇東坡等都在這里留下足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