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簡介】 天壇地處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位于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正陽門外東側。始建于明朝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我國古代歷代皇帝祭天之地?偯娣e為273公頃。是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天壇(Temple of Heaven)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壇占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墻,形成內外壇,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筑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于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后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筑從此開始。 清廷入關后,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外墻垣重建,改土墻為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壇墻的墻頂寬度縮減為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為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墻,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為極壯麗的景觀。天壇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