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張大學畢業文憑 北洋大學“考憑”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10月2日,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北洋西學學堂在天津開學,翌年更名為北洋大學堂,是現天津大學前身。1990年初,北洋大學堂法律系首屆畢業生王寵惠榮獲“欽字第壹號”大學畢業文憑。1912年,王寵惠擔任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外交總長,與孫中山合作了英文版《孫中山總統對外宣言》。1923年后,他兩度擔任海牙常設國際法庭法官。
02、五座開啟式鋼橋 成天津特產
1889年,在天津南運河上建成現代鋼橋金華橋,后于1905年重建。1903年至1906年,天津海河上建成金剛橋、老龍頭鐵橋、金湯橋,1925年金剛橋重建。1927年萬國橋(今名解放橋)建成,隨后老龍頭鐵橋被拆除。當時內河運輸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了過往船只暢行無阻,上述五座鋼橋均為開啟式鋼橋。
03、第一套公共交通系統 有軌電車
1906年,天津建成圍城環形的有軌電車路線,不久又修建了三條電車線,形成了白牌、黃牌、藍牌、紅牌、綠牌、花牌電車路線網絡,天津成為中國第一座擁有公共交通設施的城市。此前,比利時財團獲得在天津興辦電車、電燈企業經營權,成立了“天津電車電燈公司”。
04、第一座國際標準賽馬場 天津賽馬場
賽馬場由英國人傳入天津,1863年曾出現幾座小型賽馬場。1886年,德璀琳在天津城南佟樓養牲園附近修建新的賽馬場,于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被毀,翌年重修,擴建了木結構看臺。1925年春,新建三座寬敞的混凝土看臺。
05、第一家電影院 權仙電戲園
電影于1896年傳入天津,只比歐洲晚了一年。1907年1月8日,周子云等人籌資創建“權仙電戲園”,銀幕用白布做成,有幾排長板凳,可容納近300名觀眾。當時放映的電影多為世界各地名勝短片,1929年,彩色有聲電影傳入中國,“權仙”生意更旺。其經理特向電車公司訂下專車,每晚11點散場后藍牌電車特設“權仙”一站!皺嘞伞痹吩诮駷I江道與吉林路交口
06、近代第一流多功能俱樂部 鄉誼俱樂部
1925年修建的天津英租界鄉誼俱樂部,占地13.33公頃,綠蔭芳草,環境幽靜優美。俱樂部富于英國鄉野田園建筑風格,樓內設有彈簧地板舞廳、室內游泳池、保齡球場,當時在全國均為獨家豪華設施。俱樂部還設有餐廳、茶廳、劇場、彈子球房、露天舞池等多功能設施。
07、第一份政府報紙 《北洋官報》
1902年,在天津出版發行《北洋官報》,是中國有史以來的首家政府報紙。這份報紙刊載的內容兼有政府公報、新聞報紙、學術刊物三重性質,至1912年1月民國建立時結束。十年中出版三千多期,是清末和北洋政府時期一份權威性報紙。官報局選址于天津河北集賢書院,今獅子林大街官報胡同。
08、話劇第一城 南開新劇團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期間主演話劇《茶花女》開創了中國人演話劇的先河。1909年,南開學校演出了校長張伯苓自編自導的話劇《用非所學》;1912年,為慶祝辛亥革命一周年演出話劇《華蛾傳》;1913年,演出《新少年》、《五更鐘》等。1914年11月,張伯苓、周恩來倡導創辦“南開新劇團”,始演宣傳新思想的話劇劇目。
09、第一支由中國樂手組成的交響樂隊 赫德樂隊
1885年,海關總稅務司(關長)英國人赫德委托精通音樂的德籍職員比格爾在天津招聘窮苦青年當樂手,組成了赫德銅管樂隊,經常在英租界公演。樂手由12人增至14人,能夠演奏100多個保留節目。其中包括威爾第的歌劇名曲。
10、第一部拼音字母專著 《官話合聲字母》
1901年由天津學者王照創造,首在日本出版發行,在中國文字改革史上意義重大。王照生于天津寧河縣蘆臺鎮,戊戌變法中積極參與維新運動,后亡命日本,回國后在故鄉蘆臺致力于中國語言研究。 |